尽管目前已经研发出十余种陶瓷墨水, 但陶瓷墨水的彩色范围仍较窄,鲜艳的红色色系、黄色色系和黑色色系陶瓷墨水高温烧成后的发色效果仍不是很理想, 制约了陶瓷墨水在陶瓷砖装饰上的应用。 先,陶瓷色料的发色主要决定于微观结构,即离子的结构、电价、半径、配位数及离子间相互极化作用。 陶瓷色料的着色主要可分成三大类:晶体着色、离子着色和胶体着色。 类是晶体着色,它占了大多数,如刚玉型的铬铝红、金红石型的钒锡黄、锆英石型的钒锆蓝、尖晶石型的钴铁铬铝黑、 石榴石型的维多利亚绿等等; 第二类是离子着色,我国传统的铁青釉就是典型的离子着色; 第三类是胶体着色,铜红釉的着色就是依靠氧化亚铜胶体粒子。 其次,发色效果除了与着色离子等因素有关外,还与载体的形式有关。 若形成固溶体、包裹体、尖晶石等载体结构,可提高色料的呈色稳定性。 再次,陶瓷墨水要求具备超强的发色饱和度和稳定性, 而陶瓷色料的粒径对发色效果的影响很大。 黑色色料的呈色机理主要是通过颜色的减色混合原理实现的, 即通过几种色料颗粒对不同波段的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 、终将 400~700 nm 波段的可见光全部吸收,从而使釉面呈现黑色。 特别是含钴的黑色料,粒度越小,黑度越好。 棕色色料随着粒度的减小,一般红、黄调会增大,但颜色深度会明显变浅。 由于人眼对棕色的色差敏感,即使在 AE 很小的情况下,也能观察出来。 锆系三原色色料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,随着粒径的减小,在釉料中的发色饱和度明显降低。 锆系灰色色料随着粒度的减小,呈色更加均匀。 钒锆黄色料属“媒染型”色料,结构稳定性差,粒度的减小对色凋影响明显。 包裹色料受粒度的影响非常大, 长时间研磨易使包裹结构受到破坏,缺陷增多,导致发色变浅。 Co-Si 系统的宝蓝色料属离子着色,在乳浊釉中粒度越小,呈色越均匀; 在透明釉中,随着粒度减小,游离到釉中的 Co2+转化为四配位的机会增多,其紫红调减小,蓝调增大。 在陶瓷色料结构体系中。 尖晶石型陶瓷色料的晶体结构致密、 发色稳定、气氛敏感度小,特别是高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。如钴蓝系列、棕黄系列和黑色系列,而且尖晶石结构色料的细度越小饱和度反而越好。因此, 陶瓷墨水好选择尖晶石等结构类型的陶瓷色料。 目前陶瓷墨水色料的生产主要采用固相法,原料的活性、原料的粒度、混料的均匀程度、表面活性剂、矿化剂种类及用量、烧成制度等因素对色料的合成至关重要。 由于纳米级原料的表面吸附、团聚作用较大,混料的均匀程度较难控制,且固体反应时组分扩散只能在微米级,因此产品的质量不理想, 存在色料色彩明度低, 着色能力差,显色稳定性差和色差等问题。 由于固相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、成本较低、技术成熟等优点,所以它被广泛地使用。 制备时也可考虑以均匀系统代替非均相系统,即采用化学共沉淀法、溶胶一凝胶法、水热法、微乳液法等方法制备高性能陶瓷墨水颜料。 也有许多在利用化学共沉淀法、溶胶一凝胶法等液相法来制备陶瓷墨水色料,但当前存在所制备的墨水发色较浅、中位粒径>1 μm,且粒径分布不均匀等问题,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。 可用于加工陶瓷墨水色料的设备, 主要有干法气流磨和湿法搅拌式球磨机。 其中,气流磨是以气流作为介质,通过环形超音速喷嘴加速形成高速气流,带动颗粒加速,相互碰撞导致颗粒粉碎。 粉碎后的颗粒经过涡轮气流分级机分级,合格颗粒进入收集系统,不合格颗粒返回粉碎机继续粉碎。 若使用搅拌式球磨机对颜料粗品进行球磨, 需要在处理粉体至亚微米级之后,再通过分级设备的分离,以得到亚微米级的产品 。